Day 24
2016.4.23
London
Marchmont Street是我很喜歡的一條小街,短短的街上有小餐廳酒吧、小咖啡、有機商店、瑜珈教室、心靈課程教室、洗衣店、蔬果店、髮廊。勞爾家就在隔壁巷,中午左右出門,繞到49 Cafe吃三明治當作午餐,純正義大利三明治和橄欖油與黑橄藍、燙熟的綠花椰、紅蘿蔔、紅洋蔥的沙拉。旅行一定要把自己餵得飽飽的、好好的。
到一個陌生的地方,關於小咖啡店我總是從觀察人最多的來判斷是不是要進去;49咖啡在我經過的每個早晨,總有人在排隊,去年吃三明治的時候掏出現金卡要付帳,才發現只收現金,幸好當時身上差不多有剛好的五鎊。
有些地方,不管多久才回來一次它們都存在,這些地方讓旅行安心。
昨日仕女的約會其實不適合看展,所以今天我又跑回國家藝廊繼續。星期六,特拉法加廣場前擠滿了人,觀光客在盪鞦韆、旋轉木馬上不停晃蕩與旋轉。
從來沒有過這麼密集的到各個美術館或畫廊看展看畫,即使以前在這邊念書的時候也是,看畫展總是「哪一個展現在很轟動」或是「哪一個展誰說一定要去看」或是「(看海報)似乎還不錯」的狀況下去的,所以容易錯過或者隔一段時間才去。
但在牛津的Ashmolean Museum的下午,在踏進地下樓的展室、在一系列人物肖像映入眼簾後的第一個想法竟然是:「這畫得真不好。」我站在畫前非常吃驚自己的想法,吃驚自己竟然可以有自己的判斷關於表現技法好或不好;不只是喜歡還是不喜歡。
才發現非常專心的這一個月,很飢餓的的讀了許多又許多畫之後,這一刻的發現讓我異常驚喜。那天我站在一幅肖像畫前,喃喃自語:「原來是這樣啊,原來是這樣啊。」
我在那間展室裡我來來回回晃蕩著看著讀著,只是為了確定「原來是這樣啊」的認知是真的存在。
Emma說我最近的畫(風格)會讓她想到Åsa,的確Åsa當年一直都在畫著許多寫生的練習如同我現在做的。她坐在莫內的巨幅畫作前既滿足(因為莫內)又累(因為看畫)的樣子還清晰在我腦裡。我當時不明白的滿足感現在似乎嚐到了。以前我總覺得Åsa講起話來好像老學究,現在我也明白了。渴望想讀懂畫的感覺或許我比她晚了二十年。
#49Cafe #MarchmontStreet #WeallpaintinDelacroixslanguage #DelacraixandtheriseofModernArt #RissiaandtheArt #NationalPortraitGallery #NationalGallery #FortnumandMason #讓人目眩神迷的下午茶櫥窗佈置 #星期六熟男擠酒吧